黄蜀葵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千年古玉赛秋葵和田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TUhjnbcbe - 2023/3/18 19:41:00

对和田玉的收藏与研究自古有之,而时至今日参玉个人推荐大家在进行这一活动时先要由现产的新玉入门,待对质地、工艺、产地等问题有一定的把握后再逐步地进*古玉领域。现实生活中不乏尚不识玉,就错把树脂做成的唐代玉观音捧来鉴宝的事情。而一味地盘桓于新玉,全然不理睬古玉,也难以汲取传统文化的滋养,不能品玉德之妙,更不会参悟体会到和田玉质地的精髓所在。

当然比之新玉只是需要了解矿物学、珠宝鉴定等知识,古玉的鉴赏需要研究的内容更为庞杂,工艺、痕迹、历史、金石、考古、训诂、经学,都要有所涉猎。像包浆、沁色这些东西,在其中也只能算是小儿科而已。也正是因为粗浅,咱们今天就从这里讲起。

先解释一下题目上这句谚语,这句话不见经传,也无从考证其出处,单从文法上猜测,大概率不会早于明代。极可能是出自北京的古董商人之口。这里的秋葵不可能是我们今天在菜市场上买到的,形如辣椒的那个东西,因为它是近年才从非洲引入的物种。

而这里的“葵”也不太可能是我国传统蔬菜冬葵,因为冬葵是以翠绿著称的,这显然也与夸赞古玉的“秋葵*”相矛盾。如此看来反倒是咱们熟识的向日葵与之最为贴切。由于这一外来物种当是明代由南美传入的,所以笔者认为这句民谚的出现绝不会早于明代。

(一)成因

之所以古玉上会出现沁色,多数人都会将之归结为在埋藏时与周边的物质长期接触,但这也只是外因而已。其更重要的内因还在于玉石的局部存在疏松与裂隙的现象,加之时间与环境因素,出土的古玉上才会出现沁色,这几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少数埋藏了两千余年的玉石精品,时至今日仍然少有沁色,如新玉一般。

(二)沁色品类

讲解古玉沁色时大多数人都是就事论事地平铺直叙,但实际情况又非常的错综复杂,也很难将之分类,参玉却要自不量力地梳理一下,以便同仁们掌握。

1.按直观的颜色分类

古人常称“玉得五色沁,胜得十万金”,但实际上其包含了鸡血红、枣皮红、朱砂红、孩儿面、棕毛紫、茄皮紫、秋葵*、老酒*、坩*、坩青、虾子青、雨过天青、松石绿、鹦哥绿、黑漆古、象牙白、鸡骨石、糁白、鱼肚白等等,这又岂止五色而已?

2.按成因分类

又可分为:水沁、土沁、酸腐沁等。而对于火沁,学界少有人言及,也颇具争议。一般认为石灰沁、鸡骨白、象牙白、风化沁这些沁色种类的形成与之有一定的关系。至于为什么古人要以火烧玉,目前专家们存在着几种假说,其一是雕刻前用火灼烧以降低硬度,便于雕刻,笔者认为这一可能性最小。

其二是在祭祀活动中焚烧,结合文献中对禋礼、盟誓等传统礼仪的记载,此种可能性极大。其三、在与田野考古的结合中,部分时间段,有些民族存在燎葬的习俗,其中随葬的玉器经过高温考验也就不足为奇了。

3.按成份分类

同为一个色系,构成古玉沁色的成份可能迥然不同,例如白色既可能来自于水沁,也可能来自于酸腐钙化或者高温造成的结构变化。红色系既可能来自于朱砂,也可能源自石膏或者铁元素。青绿色系则可能来自于周边的青铜器、丝织品。黑漆古则大概率地源自于敛葬时所用的水银。

(三)鉴别及制伪手段

对于沁色的追求自然催生了造假,而且这种行为古已有之。虽然业界像“猫沁”、“狗沁”、“老提油”、“新提油”这类的名目繁多。但归根结底不过是利用染色剂、固色剂、加热或常温的染色技术。时至今日,随着化学科技的迅猛发展,沁色制伪的水平也一日千里。

其中水准较低的我们还可以用老眼光鉴别,比如色随玉石结构缝隙成网络血丝状渗透。而水准较高的则要结合其雕工、玉质、形成的时间感来慢慢地品读其中的韵味了。

题外讲一句,大名鼎鼎的血沁实际上是与“血”关系不大的,因为人血必然是没等到进入玉石内部就变黑了,我们看到的血沁多数是与铁、朱砂等物质相关。而残忍地用动物活体制造血沁的传说,也可能存在,但仅从造假的思路上看,这就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1
查看完整版本: 千年古玉赛秋葵和田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