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蜀葵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她学伤寒伤寒论条文解读太阳病脉
TUhjnbcbe - 2022/7/26 17:42:00
北京哪家看白癜风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伤寒论》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71---75

文/敏敏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这一条论述太阳病过汗伤津的证治,与汗后表不解,膀胱蓄水的证治。

太阳病发汗,应微似有汗,“不可令如水流漓”。本条汗后,大汗出,如水流漓,伤津液,致胃肠干燥,出现烦躁不得眠、想要饮水,但应少少给饮,使胃气和就会痊愈。“胃中干”是自注句,“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是其临床表现,是因为津液不足,阴阳不济,这种“欲得饮水”是病态;如果喝得急、喝得多容易造成停水,只有慢慢、少少地喝,使胃肠得润,胃气令和,病就好了。

如果脉浮,还有点儿发热,说明表未解。出现“小便不利”是小便不通利,“消渴”是饮水多而小便少。饮水多不解渴是因为发汗不得法,伤了膀胱的气化功能,水蓄膀胱,津液不能蒸腾上滋而消渴;水停膀胱不能下通,决渎失职而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实际上五苓散是治疗太阳表里证,或者说是经腑证的方子。

那么这一条前一半是承接上一条说的,说太阳病当然可以发汗了,但是如果发汗不合法,造成大汗出,会亡失津液而出现变证。这个发汗,前头讲了,不要大汗出,这与护理也有关系,你要不那么大捂大盖,不会出大汗的。要是发汗不合法,造成大汗出,身上水分丧失太多了,那么这胃中水分也被夺,所以胃中也就是干了。胃干了,他想喝水,而且胃中干,胃气就不和,所以烦躁不得眠。那么这个时候啊他没有其它的症候,没有大便干,也不谵语烦乱,光是人烦躁而渴,咱们可以「少少与饮之」,因为它就是胃缺水。

「少少与饮之」,这是个重点,你不要大量给他,这个胃中干,人老想要水喝,你要不限制他,他猛喝,这就坏了,那人非喘不可,因为渴得厉害,喝的水存到胃里头,压迫横膈膜就要喘的。那么要少少给他,一点一点给他,胃得了滋润,胃气和了,不但不渴了,他也不烦躁了。这个我们在临床上也常遭遇的,那么发汗后,汗出多了,病是好了,但是呢由于胃中干,它有这么一种反应,人会烦躁不得眠,渴欲饮水。那么这个时候不必给他吃药,少少给他水,胃气和就好了,这是一个。

那么底下这一节呢,与这个就不一样了。底下这一节就是误发里有停水人的汗,前头不是有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朮汤,虽然得了太阳病,可是小便不利,水不下行,表示里有停水,这个只是发汗,它表不解的,非得兼利小便不可。那么这个也是一样,里头有停水,即便发汗,可是「若脉浮,小便不利」,汗出而脉仍浮,另外它原来就有小便不利了。「微热消渴者」,这个表不解,还有微热;消渴就是随饮随渴,叫做消渴。那么这种渴就与上边不一样了,上面那个渴,喝点水就好了,这个不是,怎么喝也不解渴。

那么里有停水怎么会渴呢?里有停水一般都不渴,比如胃有停水,人都不渴,唯独由于小便不利而里有停水,这人非渴不可。这个也很好理解,由于小便不利,我们身上这个废水呀,应该排出的水而不得排出,那么你再喝水呀也没法吸收。我们静脉里头充斥着一种废水,可是到了肾脏,却排不出去,那么达到一个饱和量,你再喝水也不吸收,没法吸收了。可是组织上缺少水的营养,反应到人的食欲上面就渴。这种渴相当地凶,它叫消渴呀,你怎么喝,这水还在胃肠里头,它不吸收,而这个组织还是需要水,你还是渴,所以渴得相当厉害。那么种渴,得利小便才能改善,所以用五苓散。

这五苓散的渴有两个内因,一个是由于小便不利,另一个就是热不除;身体有热,加上各组织细胞又缺少水的营养,所以它烦渴。这两个加在一起,形成这个微热消渴,这就是五苓散证。我们用五苓散一方面是解表,就是逐其热;另外同时通利小便,就是包括水代谢机能整个恢复了,旧的去了,新水自然也就吸收了,它就不渴了。

在后面注的有几句话,「即猪苓散」,这个是错的。猪苓散在《今匮要略》上有,就是猪苓、茯苓、朮这三味药组成,它大概也解渴,但这不是五苓散。这后头五个字大概是注错了。你们回头找一找《《《金匮要略》》?吐哕下利》那一篇里头有猪苓散,是呕吐而渴者,用猪苓散。它渴想水喝,喝水后水停在胃这个地方还作吐,这是一个恶性循环。那么这个怎么办呢?用这个猪苓散利小便来解渴。它要是不渴,里头也不停水了,这个是在《《《金匮要略》》?吐哕下利》篇。

这个五苓散里头有茯苓、猪苓、泽泻、白朮,这都是利尿药,而配伍小量桂枝,你看桂枝才搁半两啊。那么桂枝治气上冲,它也解表,能解表去热。我们这个小便不利呀,常由于气上冲,这气凌于上,往往诱导水往上不往下,搁桂枝镇其气上冲,不让气往上来,所以利尿的方剂搁桂枝的多;另外藉由利尿药的群力,达到小便行于下。这个在利尿药里是相当重的一个方子。

那么这几味药虽然都是利尿药,在临床上应用是不相同的。猪苓这个药利尿的作用相当强,同时这个药在利尿之中还解渴,因为它是寒性利尿药,所以你们看要是有渴的话,利尿药都有猪苓。

这个泽泻是甘寒的药,也是寒性利尿药,因为甘,它入胃,所以胃有停饮就用它。这个白朮也入胃,但是白朮偏于温,这个泽泻偏于寒,那么假设胃有停水,又不是那么寒,而且反而有热,用泽泻。凡是胃有水,都会导致头晕,泽泻、白朮这个两药也都治头晕,所以除了是利尿药,它们还治头晕。在临床上,由于里头有停饮而头晕,就是小便不利,有头晕,那么我们一样用利尿药,白朮、泽泻这些药我常用。

这个茯苓咱们讲过了,这个茯苓治心悸;心悸、心烦、像肉跳,这都是用茯苓,它也利尿,也入胃。茯苓性最平和,所以一般利尿药常用它,尤其咱们现在说神经官能症,关于神经方面的,由于停水造成的多用茯苓,你看安眠药,像酸枣仁汤也是大量用茯苓,你不搁茯苓都不行的,它对神经官能这方面的病用最多,尤其心悸、心跳,不但心悸、心跳,其它地方跳,它也治。

所以这几个药啊,共同的作用都是利小便,但是个别的作用并不一样,就像方才我说的那个。所以五苓散,加小量桂枝,既能解热,又能利尿、解渴,当然也治头晕,这个利尿药里用的种类比较全,我们现在用面药的也有,不过常常用汤药。

我们用汤药,一般来说前头这四味药都可以用9克,桂枝可以用6克,但是如果治这个水逆,饮水则吐叫水逆,后头有,这个还是用面药好,汤药不大适宜,这是通过临床上的观察得到的结论。现在我们常用汤药这个分量大致可以这样,前头的各9克,桂枝搁6克。

五苓散方

猪苓(去皮)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去皮)半两,白术十八铢。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白饮就是白米汤。方寸匕是古代量药的器具,大约一寸见方。饮后多喝暖水以助发汗就好了。该方用猪苓、泽泻利水于下,白术、茯苓健脾利湿,桂枝通阳化气解表,所以本方为解表利水之专剂。使用该方不要局限于表里双解,即使无表证而水蓄下焦也可以使用。因五味药有四味渗湿利水,独一味桂枝解表助气化,行十二经之水气,故以白饮和,多饮暖水助桂枝发汗行水。如无表证,桂枝合四味利水药温阳化通,利水同样有效。

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这一条承接上条,补出五苓散的脉证。

上条讲“发汗后,脉浮”,此条讲“发汗已,脉浮数”,都是表邪未因汗解,浮数比浮更具体。上条讲消渴,此条讲烦渴,消渴是饮水多而不解渴,烦渴是渴甚内烦;上条讲小便不利,微热;此条未讲是承前省文。讲了上条又出此条,不是简单重复,目的是强调五苓散的主症主脉。主症是个“渴”字,消渴、烦渴都是突出渴得厉害,饮水不能解渴;其次是小便不利和表证不解。显示使用五苓散抓主症主脉的要领。

那么就是方才说的了,凡是小便不利,里有停水,发汗,表不会解的,这一节也重复这个观念,这个很要紧啊,在临床上一个人得感冒了,他小便不利,你给他吃解表药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利水。

这一段它说发汗以后,脉仍浮数,这表不解嘛,反而现烦渴。烦就是有热的烦,而且也渴,这就是误发了小便不利、里有停水人的汗了,那你给五苓散就对了。当然这里头可要注意,它应该有个小便不利,因为上一段它说了,这一段它就简略了。

假设没有小便不利,你们看看这个脉证,那不一定得用五苓散了,脉浮数而烦渴,这与白虎汤证差不多了,尤其更像白虎加人参汤证。这脉浮数,烦渴引饮,那不是白虎加人参汤证嘛,所以一定得有它有小便不利,那么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让你与白虎汤证做比较。

白虎汤证它口舌干燥,烦渴,脉也浮数呀,但是它没有小便不利。这个五苓散证啊,有小便不利,虽然也烦渴,脉浮数,可它有小便不利,那么这一段应该有个小便不利,因为详说在头一条了,那么这一条就简略了。

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这一条用假宾定主的手法,总结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证的区别要点。

“伤寒,汗出而渴,五苓散主之”,是总结前两条,略言伤寒发汗表不解,水蓄膀胱而小便不利、口渴,用五苓散治疗。不能断章看此条的五苓散证,在此是用于与茯苓甘草汤证作对比,也就是要区别两方证的关键症——渴。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渴者,五苓散主之。其他诸如五苓散证的小便不利、表未解的微热、茯苓甘草汤证的心下悸等症,没有可比性或不是鉴别要点,条文中就未提及。五苓散证的小便不利、微热,前两条已述及,根据条,茯苓甘草汤证有厥而心下悸,所以此证应有心下悸。《伤寒论》是一部完整著作,前后有关联,学习时都要互参。

这一段更简了也是根据前一条说的,本来就是伤寒,无汗的伤寒证,那么经过发汗,汗出而渴者,也就是表不解而烦渴的,这里还是有小便不利,它省略了,那么还得用这个五苓散主之呀。假设要没有这些话,那么就是伤寒,汗出而渴,就用五苓散,那是错的,尤其底下这句话,不渴了,那么就喝茯苓甘草汤了,就更错了,就不可理解了。

主要这一段给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并提出来,让你鉴别,鉴别的方法就这两个方剂是渴、不渴的关系。那么这个五苓散证呢,你得根据前头这个说法,仍然有脉浮、小便不利而渴者,用五苓散;那么不渴的话,可以给茯苓甘草汤。就是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的鉴别点就是渴与不渴的问题,它是这么个意思。

这个茯苓甘草汤啊也是桂枝甘草汤的加减方,再加茯苓、生姜。这个茯苓量用得非常重了,这个二两是错的,在《玉函经》就是三两,至少得搁三两。这个方剂在厥阴篇里头还有这么一段,它说的伤寒,厥而心下悸,应该给这个茯苓甘草汤,它说不然的话,水气入胃,必做利也,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呢?你看这个药物既有桂枝,又有生姜,这个水气冲逆,水往上合气冲的气,逆满心下而心下悸,因此我们用茯苓甘草汤这个方剂,只是不渴就用它,那是错的,主要得有心下悸,气冲,或者有呕逆,而且小便不利,加上不渴,我们才能用茯苓甘草汤。

茯苓甘草汤因为没有猪苓,所以不渴,同时利尿的作用,比五苓散差多了,它影响不到消渴的程度上。那么这个方剂呀也很常用,一般由于里有停水造成的失眠啊,这个方剂也挺好使,还是再加上这个龙骨、牡蛎,治心悸、失眠,都挺好使,我常用这个方子。假设遇到顽固的失眠证,它心下悸得厉害,你用其它的药不行,你得用这个药,每每见效。龙骨、牡蛎都可以搁12克,一样搁12克,很好使。这个茯苓还可以加重,要是治失眠的话,茯苓起码要搁4两,4两就多了,4两就是12克,还可以再加,茯苓关于神经方面的证候用得相当多。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桂枝(去皮)二,甘草(炙)一两,生姜(切)三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本方茯苓淡渗利水,桂枝通阳化气,生姜温胃散水,甘草和中。可治中焦水停,口不渴而心下悸证。与五苓散对照,五苓散是治下焦蓄水,气化不行的口渴、小便不利证。

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这一条论述太阳蓄水重,致水逆的证治。

太阳“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是指太阳中风有发热恶寒、头痛的表证,六七日应解不解,出现心烦、口渴欲饮、饮水则吐的水逆证,故称有表里证。也就是既有寒热头痛的表证;又有水蓄膀胱,气化不利,上迫于胃,胃气不降,饮水则吐的水逆里证。这条蓄水较前两条为重,故小便不利也在其中。

总结五苓散证的71条至74条,除提出茯苓甘草汤证与之作对比鉴别外,都是表里同病,表里双解。所谓表是太阳表证,71条提出太阳病,不论伤寒中风;72条讲发汗已,表明有太阳病;73条开头言伤寒不说中风;74条谓中风发热,未及伤寒。其实互述表证,都是太阳病,风寒互发,提伤寒包括中风,说中风也包括伤寒,可以理解为伤寒或中风,中风或伤寒,也就是后人总结的互词。

原起这个人得的是中风证,中风没有不发热的,在六七日这么一个过程还不解,当然暗中就是说已经服过桂枝汤了病没有好,这个人啊反而烦。不解指着表不解了。

「有表里证」,表证就是上面说的不解,还是中风发热那种证,里证就指着下面这个水逆,饮水则吐这个水逆。它说「有表里证」,这也是倒装句,先把结论搁前头了,底下详细解释。「渴欲饮水」,这五苓散证就渴,喝了还是渴,这叫消渴,你怎么样子喝,也不吸收,这胃停水多了就要呕吐,所以「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他吃东西不吐,可是他会渴,一喝就吐水,因为在胃停水多了,水下不去,那么专吐水,那么这叫作水逆证,当然也用五苓散治之。

一开始是消渴,小便不利,有微热,那么这个时候就吃五苓散就好了,不至于得水逆,要是再延迟,不利小便,又一直喝,这个水喝到相当程度,再喝就要吐了,这叫做水逆。这个水逆还是五苓散证的延续,所以仍然用五苓散。

第75条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这一条论述重发汗损伤心肾阳气的证治。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是说未切脉时,就从望诊得知,病人两手交叉自覆其心。“冒心”是心跳得快要蹦出来的感觉,医师因此让病人咳一下,而病人不咳,这必定是两耳聋听不见。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重发汗虚导致的。“冒心”是重发汗损伤心阳致心阳虚,虚则喜按,故“手叉自冒心”。“两耳聋无所闻”是重发汗伤肾阳,而肾开窍于耳。心肾阳虚,故心跳、两耳聋无所闻。这是从问诊所得,仲师通过望问二诊测知发汗不但损心液与肾精,而且可损心肾之阳,寓意使用汗法,注意过汗之诫。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这条论述汗后饮水多和水疗致喘。

表证发汗后,津亏求救于水,宜少少温饮之。如果饮水多或饮冷水,会致水停,加之发汗又伤阳,形成阳虚不化水,水饮内停,导致寒水射肺作喘。

古代治外感发热有一种叫“水疗”,就是给病人浇灌凉水降温,如同西医的物理降温。以水灌之就是这种水疗。用凉水浇灌病人的身体使之降温,寒水闭阻皮毛,肺主皮毛,皮毛汗孔被冷水郁闭,才导致肺气不宣作喘。以上两种情况均属形寒饮冷则伤肺作喘。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这条论述汗后胃阳虚,水饮不化,呕吐,水药不得入口。发汗损伤胃阳,阳虚水饮不化,“水药不能入口,为逆”是形成呕吐上逆的意思,不是指发汗是错误治疗。即使发汗是正确治疗,但对阳虚之人,过汗会导致阳虚水饮停滞,呕逆,水药不能进。如果医者误诊为表证再发汗,必定导致胃阳重伤,而脾阳也伤,脾胃阳气损伤,寒饮上逆则呕吐更重,寒饮下注而成泄利,所以说“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这是一段。下面应该是另一段。

「未持脉时」,就是这病人来到,还没诊脉呢,看着情形,那么这个人「叉手自冒心」,交叉着手按着心下的部位,这就很清楚了,桂枝甘草汤前头讲过了,「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气往上冲得厉害,心也跳得厉害,他按着这个地方比较舒服。那么我们看着这个病人就知道这种情形了,不用诊脉就知道它是发汗太过了,亡失津液太多,它亡津液、亡血液,血不足以养心就心下悸,尤其这个气上冲也厉害。

如果丧失津液、血液的程度到很厉害的时候,病人会耳聋,所以要试验试验,「师因教试令咳」,让他咳嗽咳嗽,因为耳朵聋,他听不着啊,所以也不咳嗽,从这可以明明白白看出来发汗太厉害了,不但心下悸必须得按,耳朵也因为这津液不能灌于上了,血不荣耳,两耳聋了。这就是中医讲的望闻问切了,你不用诊脉,在这个情形之下,就可以看出这个误治的结果。

这是一节,主要的是由于发汗太过,亡津液、亡血液,造成气冲、心悸、耳聋这些情况。我遇过这个病,他耳朵聋了,一时半刻好不了,总得津液恢复之后,逐渐就好了。

底下这是又一条了,「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这就是根据那一条,「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根据那条来的。由于发汗,丧失水分太多,胃里头水也被夺,胃中干,那么这个时候给他喝水,一点点给他,不要大灌,也就慢慢好了;如果病人一时猛喝,「饮水多,必喘」,这个水进到胃里头的太多,一时间没法吸收,尤其因为发汗后病人的胃都不好,那么在胃里头停水,压迫横膈膜,他呼吸就困难,他就喘。

「以水灌之,亦喘」,拿水灌之,是古人治病一个方法,拿水浇身,这就现在西医用冰袋的那个方法。它是本来里头就有停水,这是根据五苓散那地方来的,发汗,表不解,身上还发热,那么这个去热的法子,古人用浇水的办法,拿水灌之,这个也不行。凡是这个表证啊,如果表不解,得详细斟酌表之所以不解的道理,古人用水灌之的方法,一灌之下,使这个热不得外出,热壅于里也一定要喘的,所以这都是非法的治疗,现在在中医没有拿水灌之的了。

这个病在临床上必须分表里的,如果这个病人是表证的发热,你非使之由表解不可,由表解的方法多端了;如果表证兼有小便不利,你利小便就可以了,这表也解了,是不是。你要从外往里头治,越治越坏。我们在临床上常遭遇的事情,你像风湿这类的病,它也在表,应该由里吃药,让它由外解,所以烤电这种治疗都是违背治疗原则的,这我可不是随便反对西医了。你们观察吧,凡是由外治关节炎的,好的很少很少,治来治去都是这个病越治越往里,而且生出来其它的毛病。风湿它是表证啊,这个表证咱们讲太阳病,头一回就讲了,这个表证什么意思,就是这个疾病在人体的良能上,愿意由表来解除疾病而发生的病,发生这种证,这个大夫应该因势利导嘛,这个病要由表解,你得想方设法让它由表解,你要往里头捂,越捂越坏,这是违背治疗的原则。所以以水灌之这种法子也是不对头,所以他也喘,他这个热不得散于外而壅于里,他一定要喘的。

(引之胡希恕、倪海厦、胡要所伤寒论讲座)

《伤寒论》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1~3

《伤寒论》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4~6

《伤寒论》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7~10

《伤寒论》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11

《伤寒论》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12~13

《伤寒论》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14~15

《伤寒论》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16~19

《伤寒论》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20~22《伤寒论》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23~25《伤寒论》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26---28《伤寒论》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29---30《伤寒论》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31---32《伤寒论》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33---34《伤寒论》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35---37《伤寒论》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38---39《伤寒论》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40---41《伤寒论》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42---45《伤寒论》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46---47《伤寒论》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48---50《伤寒论》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51---54《伤寒论》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55---60《伤寒论》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61---62《伤寒论》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63---64《伤寒论》条文解读太阳病脉证65---66▼更多精彩推荐,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她学伤寒伤寒论条文解读太阳病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