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蜀葵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红色文化看潍坊昌邑马渠红色堡垒昔
TUhjnbcbe - 2023/9/17 18:58:00
白癜风用什么中药治疗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19/5943334.html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一种重要资源,是中华文化独特鲜明的标识。

山东省、潍坊市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先后出台《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潍坊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条例》,并将每年七月确定为红色文化主题月,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

“百年再出发,献礼二十大”。

今年七月,鲁网潍坊开启“红色文化看潍坊”主题宣传活动,推动全市红色印迹“火”起来、红色文化“活”起来、红色景点“亮”起来、红色精神“用”起来、红色作用“发”出来,用心讲好“潍坊红色故事”,为全市“走在前开新局”提供强大精神支持!

魏学江老人,

马渠村的最后一位老战士,

现年91岁,

他说家里没有信纸,

让老伴儿剪开了烟盒,

写下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

潍坊昌邑市北部的龙池镇,有一个一千余户、多人的大村庄——马渠村。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位于“渤海走廊”的马渠村是昌北县委驻地,为了保卫县委、保卫家乡,马渠人民与昌北革命根据地官兵水乳交融,浴血奋战,同日、伪、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壮丽凯歌,被誉为昌北根据地的“红色堡垒村”。

01

PART

泛*的信纸闪亮的记忆

红色马渠*德*风教育基地有一个以“红色记忆”为主题的展室。这里展示的一份份手稿,既是普通村民的家庭记忆,又是革命年代的缩影写照。

这里有战士英雄的个人回忆,有革命干部亲属的深刻怀念,有巾帼事迹的珍贵收藏,信纸式样各异,字迹或深或浅,有的甚至直接写在了烟盒背面……

随着革命年代的逐渐远去,老一辈的身影每年都在减少,为了不让他们的故事被历史遗忘,从年开始,镇、村开展了马渠村村史与革命斗争史抢救工作,发动村民、尤其是老革命、老干部、老*员的后代回忆先辈故事,将记忆落于笔尖、存于纸头,鲜活地展现出来。

那一份泛*的,是姜兑先战士去世前写下的个人回忆录。

他曾担任机枪连连长,是远近闻名的神射手,他小名叫“得”,由于作战勇猛,人们都称他“野得”。这已泛*的短短五页纸,记录的是他引以为傲的革命生涯。

魏仁周大爷,从上世纪70年代起,自发去采访村里老人,搜集各类事迹,通过他满满6大本的零散故事,马渠村的村史脉络深深镌刻在了他的记忆之中。

宏大历史叙事中记不下每个人的故事,但展馆却可以帮助最普通的群众记住他们身边人的光荣与艰辛。

“我们保存‘红色记忆’的工作会一直持续,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村民提供宝贵的记忆,这个展室也会随着资料随新随改。”马渠村*总支书记魏广*说,希望通过打造“不上锁的村史馆”,建设属于普通村民自己的村史馆,形成全民参与、全民回忆、全民学习、全民凝聚的团结氛围,在先辈过去的历史中,给予后人未来的力量。

02

PART

马渠“阿庆嫂”

年春,在*领导下,马渠村率先成立了亦农亦武的群众性武装组织——抗日自卫团,后又相继成立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

成立这些组织,不仅是让老百姓拿起土枪长矛去拼命,更是让群众学会当家作主,学会成为社会、国家的主人。

例如,针对当时群众、尤其女性文盲多的问题,*组织在马渠掀起了面向妇女的“识字班”,组织妇女学习文化知识,接受现代文明教育。

这批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的女性,日后为马渠村的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马渠“阿庆嫂”的第一位妇救会会长陈志强,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陈志强原本是个家庭妇女,没有自己的名字,在她入*的那一天,她给自己起名“志强”,寓意共产*员的坚强意志和信念。

陈志强持家公正、果敢干练,颇有“大宅门”中斯琴高娃饰演的二奶奶的气度。丈夫的家族经营丝绸生意,后因“当家人”去世,有意让陈志强主持家族生意,但陈志强拒绝了,她说“国都要没了,还谈什么家啊!”

陈志强以自己的家作为马渠第一个*支部的秘密联络点。

后来,中共昌邑县委、县*府和抗日武装常驻该村,她的家,自然成了我***的“办公室”“后勤部”。

接待伤员、看押俘虏、传递情报、筹集慰劳品、碾米磨面、烧水做饭、印刷文件………陈志强里里外外手脚不闲,一群年轻妇女整天围在她身边听调遣。

干部战士、过往同志,都亲切的叫她“志强大娘”。

作为第一任妇救会长,为了同志们吃好,陈志强和孩子们宁愿饿着肚子,也要省出仅有的粗粮改善伙食;为了同志们睡好,一家人宁愿睡在偏房或地上,也要腾出热炕头:为了同志们开会安全,宁愿自己在外披星戴月,也要坚持站岗放哨。

发生在她身上的感人故事数不清,道不完。

在革命氛围的熏陶下,像“志强大娘”这样的“马渠红嫂”还有很多,深入敌人据点摸查情况的迟秋葵、智救伤员的范兰芝、刘芸等,巾帼英雄不断涌现。

03

PART

“硬气”的共产*干部

原中共潍坊市委书记魏坚毅同志,也是马渠村人。

只要提起魏坚毅,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对这位亲民爱民、大胆负责的好书记交口称赞。

魏坚毅于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同时参加革命工作。历任中共昌南县委委员、副书记、书记兼独立营*委,中共潍坊市委书记、中共济南市委书记兼济南警备区*委。

后当选为中共山东省顾问委员会常委,l年7月任省顾委秘书长。曾为中共十一大、十二大代表,六届、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魏坚毅严于律己,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从没半点照顾;他公私严明,写私家信都不用公家一张纸;凡事出于公心,不讲私利,无私无畏,无欲则刚。

他敢于担当,敢于担责。

他无论受了多么大的委屈,总能不计个人恩怨,首先考虑*和国家的大局,坚强的*性原则和宽广的*治胸怀令人钦佩。

年,魏坚毅的儿子为搜集父亲生前资料,到一位跟随魏书记工作过的老领导家中,老人家今年80多岁,见到魏书记的家人后,先是哈哈大笑,继而像孩子一样的大哭起来,他说,我想我的老领导了……

年发大水,峡山水库出现险情。

魏坚毅此时身染疾病正在住院治疗,他不顾病体立马赶赴现场,执意要到一线查看水位情况。在乘船无法达到水位观测点的情况下,他毅然要求拿绳子捆在自己的腰上,再用直升机悬挂着自己靠近水面查看水流情况。

经过他和干部群众不眠不休的奋战,最终,大坝经受住了洪水的考验,昌邑人民避免了一次洪灾。

为什么魏书记那一代的领导干部如此的“硬气”?

他们的意志硬。无论是经受革命年代的枪林弹雨,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难困苦,他们都无惧无畏,挺直腰板做人,是“蒸不烂、槌不匾、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

他们的作风硬。对工作一丝不苟,不疯魔不成活,到田间地头和企业厂房去看问题、找办法;他们既铁面无私,对犯错的同志不留一点情面,又“柔情似水”,对待群众如家人如朋友般的平易近人。

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的“信念硬”,他们相信共产*!他们十几岁就跟*走,亲眼见证了*与群众的鱼水深情。他们的内心是红色的,他们的信念比铁还硬,比钢还强,他们为了信念可以付出生命!

04

PART

“红色堡垒”昔与今

“打*子、打东洋,盐碱地里出凤凰”“模范爹、模范娘,动员亲儿上战场”,当年流传在马渠的歌谣唱出了参*支前、奔赴广阔战场的胸怀和豪迈。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马渠村大批青年、壮年参加了八路*和中国人民解放*。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一同报名的不胜枚举,出现了许多一门二英、一门三英的光荣人家。

大批马渠儿女走出村门,赴东北、下江南,为熊熊革命之火点燃了自己的荧荧烛光。据统计,仅抗战期间,全村参*参*达人。

解放战争时期,县区领导曾考虑到马渠已经为革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一般不再该村发动征兵。但每次有参*任务,村里的青年总是踊跃报名。

年上级分配该村一个排的名额,但几百名民兵争相报名。经反复动员压缩,最后还是去了50人。

年,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马渠村一次参*人,组成了远近外名的“马渠连”,再次轰动全县。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全村有39人为国捐躯,22人负伤致残。到新中国成立时,马渠村烈、*、工属达户,占当时总户数的44%。

参*、参*的多,出干部多。革命年代,马渠村先后有名村民加入中国共产*,有41人英勇牺牲,走出了57位县团级以上的***领导。

抗日战争时期,全县9个区先后25任书记中有10人来自马渠。到解放战争时期,马渠村在县、区担任领导干部的达26人。原赁铺胡同出过6位区以上干部,被人们称为“书记胡同”。

年统计,该村在职的县团级以上干部达57人。人们赞誉马渠村是“革命干部的摇篮”。

新时代以来,当地对名人故居进行了保护性整修,对红色文化和名人文化进行了挖掘整理,建设了集中展现马渠红色历史的四个文化展厅,打造出“红色马渠”*德*风教育基地。

此外,还对昌北县委宣传部旧址、陈挺旧居、魏坚毅故居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并对游客开放参观,形成了融*史*性、家风家训、*德*风三位一体的红色龙池基地格局。

持续深化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寓红色革命文物保护于开发利用之中,寓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于互动参与之中,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红色基因在龙乡大地代代相传。

马渠“红色美丽乡村”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性教育、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每年平均可接待研学游、亲子游等10万人次,可直接增加村级旅游合作社收入余万元。

革命为解放,奋斗为人民。如今,洋溢在街头巷尾村民们的幸福笑脸,不就是对当年抛头颅洒热血奋勇牺牲无畏奉献的先驱们的最好告慰吗?

1
查看完整版本: 红色文化看潍坊昌邑马渠红色堡垒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