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对中药废弃物来说尤其适用。我和团队研究的着力点就是要把源源不断产生的各种中药下脚料,变成可以再生利用的‘宝’。”
在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我国中药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开拓者、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段金廒教授,日前笑呵呵地比划着向记者解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求解海量中药废料
如何变成“宝”
“我国中药资源生产与深加工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着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和生态环境压力加剧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加以破解。”63岁的段金廒说出了自己“咬定”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研究20余年不放松的动因。
他用一组数据作注:我国有余种常用中药材依靠人工生产供给,目前全国的药材种植面积近亿亩,药材生产过程每年直接产生非药用部位约万吨,加上药材及饮片加工下脚料,每年产生的废弃物近亿吨。同时,中药产业化深加工每年消耗药材约万吨,年产固体废弃物及副产物达余万吨、液态废弃物逾亿吨。
中药资源化学与循环利用、中药功效物质基础与配伍规律,是段金廒两大科研主攻方向。段金廒老家在宁夏中卫,他对药农有一种天然的情怀。“药材种植具有逆境效应,往往品质越好的药材,生长环境越恶劣。”段金廒说,药农挣钱不容易,如果能把大量的中药材废弃物利用起来,对他们增加收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帮助。
用创新“金钥匙”
打开新财富大门
“只要真正做到‘吃干榨尽,物尽其用’,我们就能开启新财富大门,就能为中药产业走循环利用、绿色发展之路作出贡献。”段金廒深有感触地说。
以中药材菊花为例,全国每年种植面积约30万亩,其非药用部位的茎叶量是药用花量的6-8倍。段金廒团队通过研发,将原本废弃的菊花茎叶变成了精油、空气清新剂、化妆品及畜禽肠道微生态平衡调理剂等产品,其残杆经热解炭化、产酶发酵处理,变成含纤维素酶的炭基复合肥产品,还田施用有效改善了土壤。
多年来,段金廒团队先后对银杏、*蜀葵、芡实、丹参、瓜蒌、甘草、*芪、*芩、金银花、枸杞等20余种中药材产生的下脚料进行资源化利用,成效喜人。“打破认知定势,全方位地进行探索创新,是我们‘变废为宝’的金钥匙。”段金廒言之凿凿。
今年1月8日,段金廒领衔、历时多年完成的研究成果“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循环利用模式与适宜技术体系创建及其推广应用”,荣获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他领*的团队继年“中药资源化学研究体系建立及其应用”项目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之后,再次问鼎这一大奖。
目前,“中药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和适宜技术体系,已推广应用于十多个省20余家药材生产及深加工企业,近3年新增经济效益14.1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段金廒团队专家自豪地说。
让“循环利用智慧”可复制共享
段金廒有很多学术头衔,包括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主任、国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等。“头衔就意味着责任。”他表示。
长期奋斗在药材生产和加工利用研发最前沿,使段金廒对这一领域存在的关键问题有着更深刻了解,对于加快推进中药资源产业从传统的“线性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更加关切,并不失时机地系统总结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便让更多人共享。
他领衔主编的《中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国内第一部针对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中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专著,为全国从事中药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全面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参考教材。
他主编的多万字的《中药资源化学》也是该专业领域第一部学术专著。“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关键时期,这部切合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时代特色的专著推出,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意义。”中国中医科学院前院长张伯礼院士这样评价。
“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发展,是一项任重道远、需要得到*府和社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