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这一唇形科黄芩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肉质根茎的肥厚、叶片的坚纸质以及独特的总状花序而闻名。其花冠色彩丰富,从紫到紫红再到蓝色,每一朵都散发着迷人的芬芳。花丝扁平,与细长的花柱相映成趣,而花盘则呈现环状,子房为褐色,小坚果则呈卵球形。黄芩的花果期跨越7月至9月,这段时间里,它们在向阳的草坡地上竞相绽放,点缀着海拔60至米(或至米)的广阔天地。这种中药材在中国北方多个省区都有广泛的种植,包括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地,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版权图片,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黄芩(HuangQin)
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茎。
山茶根、黄芩荼。
味苦,性寒。
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适用于湿温、暑湿所致的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以及肺热咳嗽、高热烦渴等症状。此外,黄芩还能止血、安胎,用于治疗血热吐衄、痈肿疮毒和胎动不安等病症。黄芩,这一味被誉为“中药界的清道夫”,其药性苦寒,能够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同时还有止血、安胎的神奇功效。在中医领域,黄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湿温、暑湿所致的胸闷呕恶,以及肺热咳嗽、高热烦渴等症状。此外,它还能止血、安胎,对于血热吐衄、痈肿疮毒和胎动不安等病症也有显著疗效。黄芩,以其苦寒之性,能够清除肺火,同时滋润大肠,对于湿热病症具有显著疗效。黄芩汤(伤寒论)
清热止痢,调和肠胃,缓解疼痛。
治疗太阳、少阳二经合病导致的下利病症。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将以上四味药,用一斗水煎煮,煮至三升水后,去除药渣,每次温服一升,白天服用两次,夜晚服用一次。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伤寒论)
适用于痢疾或泄泻,伴有身热不恶寒、腹痛口苦、干呕等症状,以及胆咳,表现为咳而呕苦水。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生姜一两半(或一方用三两,切)。
将以上六味药,同样用一斗水煎煮,煮至三升后,去除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日服两次,夜服一次。1、小儿秃疮治疗:将黄蜀葵花、大黄和黄芩研成细末,用米泔水洗净患处后,以香油调匀涂抹。(《普济方》)2、血痢不止的应对策略:取地肤子五两,与地榆、黄芩各一两混合研末。每次服用一汤匙,用温水调匀后服用。(《圣惠方》)3、吐血衄血的中医治疗:对于心气不足导致的吐血衄血,可采用泻心汤。该汤由大黄二两、黄连和黄芩各一两组成,以三升水煎煮至一升,趁热服用以通利大便。(张仲景《金匮玉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