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蜀葵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甩掉穷帽子奔上小康路安徽新闻网官方账号 [复制链接]

1#

日前航拍的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新貌。(特约摄影陈力)

4月28日,全省最后一批9个贫困县完成退出公示,安徽即将实现贫困县“清零”。

芳菲四月,山花烂漫。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脱贫户陈泽申家的老屋,见证了4年来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沧桑巨变。

年4月,新一轮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第一站就来到金寨,走进这座农家院落,与老区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

当年,陈泽申是全村出了名的贫困户,全家年收入仅有元。

“总书记把我们这些困难的老区群众放在心上,就坐在这里与乡亲们亲切地拉家常。”回忆当时情景,陈泽申心潮澎湃。

“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如今的大湾村,已经甩掉穷帽子,原先不善言辞的老陈如今时常客串“导游”,向络绎不绝的游客介绍大湾村脱贫历程。

年,他家年收入突破4万元。“老房子不住了。没想到老了还住上了楼房,日子越过越红火了。”说到这里,老陈笑了。

4年多来,全省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与陈泽申一样摆脱贫困。个贫困村,与大湾村一样顺利脱贫。到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强调,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横下一条心来抓。要强化目标责任,坚持精准扶贫,认真落实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措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

牢记总书记殷殷重托,省委省*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扛起脱贫攻坚重大*治责任,吹响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总攻号角。年,全省贫困人口数量由年建档立卡时的万人降至8.7万人,年均脱贫人数超过8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时的9.1%降至0.16%,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发展不足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县域发展不足,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为城乡不平衡。如今,区域性整体贫困状况大幅改善,县域经济加快振兴步伐。全省发展水平在全国“总量居中,人均靠后”的状况已成历史:年,安徽生产总值升至全国第11位,人均生产总值由一度居全国后列跃升至第13位。

脱贫伟业夯实腾飞根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正在掀开崭新一页。

创出安徽特色,走在全国前列

——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紧扣革命老区首位重点,攻坚皖北地区、沿淮行蓄洪区深度贫困,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时间,是忠实的记录者,镌刻着奋进者前行足迹。

安徽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省份。江淮分水岭横亘中部,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南山区和皖北地区、沿淮行蓄洪区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度大。脱贫攻坚任务涉及全部16个省辖市、70个县(市、区),其中国家级贫困县20个、省级贫困县11个,年建档立卡识别贫困村个,贫困户万户万人,贫困发生率达到9.1%。

国际上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区域贫困人口数占总人口数量10%以下时,减贫就进入“最艰难阶段”。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指引下,省委省*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省脱贫攻坚在深度、广度、精准度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标注了新的历史刻度。

负重前行,创新突破。探索具有安徽特色的脱贫路径,创造光伏扶贫、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到村到组精准帮扶等安徽经验。驻村帮扶、光伏扶贫、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获得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财*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核连续三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获得国务院通报奖励,建档立卡数据质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列。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关键在于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扶持谁?

我省坚持抓实贫困户建档立卡这个源头性环节,动态性、持续性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搞清楚,确保逐村逐户逐人精准帮扶到位。今年以来,针对疫情冲击,不仅加大对剩余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精准帮扶力度,还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纳入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确保帮扶措施跑在贫困发生之前,构筑更加严密的防范返贫体制机制。

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把大别山等革命老区作为脱贫攻坚首位重点,大力推进皖北地区、沿淮行蓄洪区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勠力攻克深度贫困的“堡垒”。年开始,省级新增财*扶贫资金全部用于贫困革命老区县和深度贫困县,年省级财*安排贫困革命老区县和深度贫困县的扶贫资金同比分别增长33.9%和38.45%。

事不避难者进。金寨县铁冲乡李桥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引种油茶树,却未能产生效益,一些还在摇曳的抛荒老树见证奋斗的艰难。近几年来,荒岭上新种的多亩油茶林已郁郁葱葱,其中将近一半已经挂果,带动农户户均增收元左右。当地计划对油茶园实施水肥一体化等基础设施改造,进一步提高亩均产值。

小小的油茶树,见证着老区焕发的新活力。如今,金寨县将顺利退出国家级贫困县行列:年以来,全县累计脱贫超过12.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2.1%降至年的0.31%,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谁来扶?

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严密有力的责任体系,畅通了资金、项目、土地、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向基层下沉、向贫困地区集聚的高效通道。

*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财*专项扶贫资金.9亿元,整合涉农资金.9亿元。各类市场主体也积极行动起来,在贫困地区建项目、育产业、拓市场。千企帮千村,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个村。*委*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持续升级着贫困地区的发展热度。

怎么扶?

坚持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纵深推进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脱贫等为重点的脱贫攻坚十大工程。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今年以来,我省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加快推动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和扶贫项目开工复工,拓宽贫困群众就业门路。目前,全省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超过万人,比去年高出7个百分点。一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2.7%,比全国快1.8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四位,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进一步缩小。

产业、就业扶贫是激活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关键之举。全省贫困村已建成产业扶贫园区个,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共带动46.5万户贫困户创业就业,让他们有了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

昔日贫瘠冷寂的乡村山野,正在成为生机蓬勃的发展热土。

67岁的董贺勤是阜南县会龙镇闫庙村脱贫户。曾经,为了给患病的儿子治病,家中负债累累,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在镇村两级帮扶下,他种植了两亩大棚辣椒,申请到元产业帮扶资金。老董的干劲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参加产业技术培训,掌握种植技术,扩大种植面积,带着其他贫困户一起干。如今,他经营的辣椒种植达到60亩地,家中积蓄超过百万元,一跃成为县里“脱贫致富带头人”。

扶贫先扶志。扶贫与扶志扶智的结合,正在书写更多“从贫困户到董百万”的创业佳话,持续激发贫困群众自我造血、滚动发展的内生动力,迸发出贫困地区决胜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夯实民生保障,确保脱贫成色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因人因户施策,逐项逐人保障,提升基层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兜住民生底线,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每天早上,*做超都会走出自家的“小洋楼”,骑车到村里的食用菌基地上班。老*是金寨县沙河乡楼房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果时间回到5年前,他还住在深山里的土房子,守着山窝窝里几亩茶园艰难度日。搬到搬迁安置点后,不仅居住条件显著改善,村里还推荐他到食用菌基地务工。

“我把土地流转出去了,现在在食用菌基地种灵芝,一年收入四五万元,比在山上种地强多了!”老*现在干劲十足。

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类似场景在贫困地区持续涌现,这得益于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让困难群众住房有保障,更拓宽了就业门路和收入来源。

脱贫攻坚的标准,就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到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

统筹推进健康脱贫、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教育扶贫、社保兜底等*策落地,“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突出问题正在得到全面解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均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31个贫困县群众满意度均在98%以上。

为让贫困群众住房安全有保障,我省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全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应改尽改”。年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中的8.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入住任务,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3.06万户、完成率%。70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市、区)全面解决住房安全问题。当前,正在加大后续扶持力度,集中力量在6月底前解决好8.5万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基本公共服务、社会融入、社区治理等问题,确保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构筑健康扶贫这道“保障线”,可以有效遏制因病致贫、返贫。

霍山县磨子潭镇宋家河村脱贫户戴广红夫妇以前守着几亩茶园过活,日子拮据,前几年丈夫又患上了尿毒症,生活更加艰难。好在有健康扶贫*策兜底,她家渐渐走出贫困的阴霾。

“一个星期要去做3次透析,一个月医疗费1万多元,好在可以享受大病救助,一年下来只花了元,其他的都可以报销。要是没有*策兜底,我们哪里能看得起病。”戴广红说。*策兜了底,脱贫有底气。这几年当地发展茶旅融合,夫妻俩还在景区从事公益性岗位,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健康扶贫“”“”医疗保障*策,大幅减轻了贫困群众就医负担,贫困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63万人次享受到保障。有效减少因病导致的支出型贫困发生,让困难群众常见病、慢性病看得起,得了大病、重病后生活过得去。

针对偏远地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短板问题,实施“百医驻村、千医下乡、万医轮训”工程,医院选派名医疗人才驻村帮扶2年,个村卫生室“空白点”全部消除。曾感染新冠肺炎的部分贫困群众,没有一人因疫情返贫。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

我省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为确保贫困地区孩子义务教育有学上,我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勠力控辍保学,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发放教育资助,共资助贫困家庭学生.67万人次、14.18亿元。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提前3年实现全覆盖。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把好农村饮水安全总闸门,事关脱贫攻坚质量。我省已经对多万人的贫困人口饮水安全进行排查,同步推进农村供水水质净化消毒和监测工作,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区域供水规模化,着眼长远,筑牢饮水安全保障体系。

“三保障”问题基本解决,但稳定住、巩固好并非易事。面对疫情冲击,全省上下正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落实,健全动态监测、过程管控、对账销号机制,确保6月底前完成“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突出问题整改,坚决兜住民生底线,确保脱贫成色。

发力根本之策,筑牢产业支撑

——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产业扶贫模式,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和带贫主体,密切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贫困群众造血能力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这几天,在岳西县响肠镇独山村,每天一大早就会有众多茶农就来到村茶厂出售当天采摘的茶青。评级、过秤,茶农当场领到了茶叶款。

“我家按照每斤50元的价格出售了15斤茶青,一共收入元。”独山村脱贫户袁方生说。年,他的孩子正在上学,夫妻俩身体也不是很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村里扶贫*策的支持下,夫妻俩发展了5亩茶园。“年,茶叶收入有1.5万元,今年卖茶青已有元了。”袁方生介绍,通过发展茶产业,他家已于年脱贫。

独山村是岳西县65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如今,该村不仅发展茶园多亩,还建设了平方米的茶厂、立方米的冷库,实现鲜茶保值保鲜储藏,年茶叶产值达80万元。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贫困地区立足独特的资源禀赋,深化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密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个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构筑产业扶贫支撑,增强带贫能力。

年底,全省实施“三变”改革的村达52.8%、参改农户户均增收元。各地大力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发展带贫新型经营主体已达4.3万个。

在全国率先探索园区带动、企业带动、合作社带动、能人大户带动和支持贫困群众自种自养的“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有效模式,加快解决了产业扶贫“谁来带、怎么带、带什么”问题。率先走出通过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组织外出打工就业和公益性岗位来提高就业覆盖面的“三业一岗”就业扶贫新路子,实现“送岗位到人、送人到岗位,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持续拓宽着产业扶贫、带贫之路。

“藕”遇城西湖,“莲”通致富路。霍邱县城西湖乡充分利用沿淮行蓄洪区水资源丰富的优势,结合淠淮生态经济带建设,以元/亩的价格流转6个村的土地,建成2.3万亩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城西湖万亩莲藕种植基地,带动户贫困户年增收万元,6个村集体经济增收万元。

86岁的李万珍是参与土地流转的贫困户之一。年,他向外转租了6亩多土地,每年得流转资金元。有了这份稳定收入,他当年主动申请脱贫。邹台村的贫困户汪新民年进入基地务工,现在已经从生手变成了老资历。“出家门口走个几分钟就能上班,家里有事还可以有个照应,活不算重,拿到手的收入一年能有2万多元。”汪新民说。

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

菜压地,猪压栏,禽压棚,鱼压塘,一度是疫情冲击扶贫产业的真实写照。

“到了出栏期销不掉的话,每天都要损失好几千块钱,当时都愁死我了。幸亏有村干部帮忙联系销售渠道,才把损失降到了最小。”利辛县朱集村村民周文峰说。

越是艰险越向前。疫情发生以来,朱集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刘双燕和她的同事们一刻也没放松。县里推进复工复产,提供了近四千个工作岗位。去年朱集村有务工收入的共人,村干部们就拿着这份名单,挨家挨户进行摸排,帮助有务工能力的村民及时了解用工信息,积极争取就业机会。

“借助能人返乡创业,村里正推进建设*蜀葵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想更多办法让每个已经脱贫的村民不返贫。”刘双燕说。

全省上下迎难而上,及时把贫困群众生产发展、务工就业、农副产品帮销、扶贫项目开工复工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动态“清零”,把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降到最低。23.2万吨的滞销农产品找到销路,个就业扶贫车间全部复工复产。

强化摘帽县、出列村后续帮扶,确保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为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扶上马、送一程。

地处大山深处的岳西县菖蒲镇毛畈村,将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引导村民将土地流转、入股,建起了亩的水果基地,办起了果酒加工厂。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已有人如期脱贫。

这个天仙河穿境而过的秀美村庄,已经发展起漂流、采摘、民宿等旅游项目,正在绘就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

发挥*治优势,彰显安徽力量

——坚持*的领导,切实落实领导责任,深化五级书记抓扶贫,全面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到村、帮扶到户工作机制,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治保证

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的领导。

*的十八大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向全*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进*令:“各级*委和*府要把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提高*治站位,扛起*治责任。省委、省*府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治任务、最大民生工程,摆在全局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举全省之力、集各方之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省委认真履行主体责任,省委、省*府主要领导同志坚持以上率下、亲力亲为,逢重要会议必讲脱贫攻坚,下基层调研必查短板弱项,访贫困群众必看生活改善情况;建立“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到村、帮扶到户”的工作机制,推动**一把手脱贫攻坚责任制全面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格局全面形成。

运筹帷幄,冲锋陷阵。省委书记李锦斌亲自挂帅出征,亲自摆兵布阵,亲自上阵督战,带头开展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推进乡村振兴行动,深入一线指导脱贫攻坚工作。19位省级**领导干部定点包保31个贫困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李锦斌亲自统筹战“疫”与战“贫”,部署开展“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研究制定“四个千方百计”“四帮四促”“四个清零”“三户一体”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策举措,指挥调度省级领导同志每两周一次赴基层督战,真正在基层发现问题、到一线解决问题。

监督考评,倒逼落实。我省坚持“三严三实”,全面开展最为严格的监督考评,在全国率先实行第三方监测评估全覆盖,每年开展市级交叉考核和督查巡查、暗访全覆等,由省委、省*府负责同志对成效考核综合评价“一般”和“较差”或存在突出问题的市、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或分管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倒逼责任落实、*策落实、工作落实。

“一户不脱贫,我就不撤岗!”这是4年前,大湾村*总支第一书记余静当面向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承诺,也是安徽五级书记的誓言。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我省坚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深入推进抓农村基层*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一抓双促”工程,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干部,选优配强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从严整顿个软弱涣散村*组织,确保*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落实到“最后一公里”。坚持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广大*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建功立业,涌现出刘双燕、曾翙翔、李夏等一批先进典型。

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必须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我省站在讲*治的高度,先后深入开展“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集中整治专项行动,纵深推进“以案示警、以案为戒、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全面落实基层减负年各项举措等,狠抓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切实增强“两个维护”的坚定性、勇于担当的斗争精神、干部教育监督的针对性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实干精神。

抓整改有没有硬作风,是一块“试金石”。我省坚持把中央专项巡视“回头看”发现的问题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的问题、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指出的问题一体研究、一体部署、一体整改,坚决打好“+N”突出问题整改歼灭战,确保改不全面不放过、改不彻底不放过、改不到位不放过,以整改的实际成效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紧绷弦。全省各级*组织和广大*员干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深入推进“抗补促”专项行动,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巩固脱贫成果,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省正在深入谋划“十四五”扶贫思路举措,加快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探索建立具有安徽特色的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坚强领导下,万江淮儿女必将在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本报特别报道组执笔:本报记者胡旭吴林红范克龙吴量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